闲言碎语 2025


10 月

和你的再次相聚,没有任何陌生感。但与之前相比,我于你多了份成熟稳重感;你于我……你怎么总是让我这么心疼你……?你知道吗?当你(装作)眉开眼笑地说出 8 个多月前的经历:鼻子、嘴巴、下面插着管子的 ICU 经历,我听得心都在滴血。。。一个人扛下了这么多,上帝真的对你公平吗?!
还是,你在“挑战”自己?

我暗自下了决心:以后我再也不会逃避了!我会好好珍惜这段友情,直到生命的尽头。

-- 我

8 月

我猛然意识到,物欲和对伴侣的期望可以作类比。我本身是个物欲比较低的人,plus 我不会主动和别人去攀比物质,所以我具有较高的幸福感。然后,在和伴侣的接触过程中,我发觉,每当我对其有所期待,大部分时候都会令我失望,所以会影响到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;而当我对其不抱有期待、或者主动放弃期待,我觉得关系似乎又回归到起初想要在一起的轨道上。

所以,
物欲 -> 幸福度(反向)
对事情的期待 -> 满意度(反向)
对人的期待 -> 亲密关系维系程度(反向)

-- 我


人们以为自己在思考,其实是在重新编排自己的偏见。

-- 威廉·詹姆斯(William James),美国哲学家


Palantir(中译帕兰提尔,或者帕兰泰尔)是一家美国的高科技公司。

它在中国不出名,但在美国鼎鼎大名。最近两年,股价涨了十几倍,市值达到 4000 多亿美元,排进世界前 30 大公司,高于三星。

它有鲜明的意识形态,自称使命是”防止西方的衰落”,要使用高科技,巩固自由民主制度,支持美国及其盟友。

它的业务主要是,接受美国政府和美军的订单,为它们做咨询和开发软件,提升美国的军事实力。

举例来说,它帮助美军在阿富汗识别路边的炸弹,帮助美国移民局发现非法移民,以及参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。

传说中,发现本拉登的藏身之处,也有它的功劳。它对此既不承认,也不否认。

它对于自己的业务和客户严格保密,从不泄漏,即使在美国,也是一家非常神秘的公司。

上周,我读到一篇 Palantir 离职员工的回忆文章,透露了很多公司的内部情况,很有意思,下面是一点摘录。真的极其特别,我觉得,大家应该关注这家公司。

1、

找工作的时候,我想找那种能够接触医疗保健、航空航天、安全等关键行业的工作,但又想要硅谷的工作文化,Palantir 基本上是唯一的选择。

我就是因为这一点加入的。

2、

刚进 Palantir 的时候,我发现里面充满了奇怪的人。事实上,如果你是一个怪咖,会更容易加入这家公司。

有一个同事,办公室放了好几个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设备,杯子里还放了一大堆冰块,跟我交谈时,不停地嚼着冰块。据他说,这样可以促进认知能力。

3、

公司的 CEO 亚历克斯·卡普(Alex Karp)是一个哲学博士,面试候选人时,他喜欢没有任何资料直接面试,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。

他不看重候选人的经历,而会观察他们如何分解问题,能否从不同视角理解问题。

面试的问题通常与工作或软件无关,他甚至花了一个小时跟我讨论哲学家维特根斯坦。

4、

公司要求员工,同时具有宏大的知识背景和激烈的竞争精神,是具有奇思妙想的知识型思考者。

公司的各种制度,都是为了挑选出一种特定类型的人:独立思考,专注于目标,不会过度关注坏消息。

正是因为它招聘了众多优秀的、与众不同的员工,进而吸引了更多这样的人。

5、

它要求员工每周有 3 ~ 4 天去客户办公室,在那里工作,掌握复杂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各种知识,然后运用这些知识,设计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软件。

我的第一个客户是空中客车公司,我因此搬到法国图卢兹待了一年,每周四天在工厂与制造人员一起工作,在那里开发软件。

6、

公司的整体氛围,有点像一个要拯救世界的邪教团体,而非一家普通的软件公司。

但重要的是,它对批评非常宽容和欢迎。有人给我看了一封电子邮件,一位初级软件工程师正与公司一位董事进行公开的、激烈的争论,全公司(大约一千人)都抄送了这封邮件。

我对宗教不感兴趣,但喜欢看到,有人深切关注并探讨世界的发展方向,以及软件如何融入其中,这才是真正有趣的事情。

7、

公司的一个理念就是不给员工头衔,每个人的头衔都是”项目工程师”。除此之外,还有五六位董事和一位首席执行官。

原因是公司相信,如果创造出头衔,人们就会开始想要它,最终在公司滋生内部政治,破坏团结。最好还是给每个人同样的头衔,让大家专注于目标。

因为大家头衔都一样,也就没有等级,没有人可以指挥别人该做什么。你完全可以不在意别人,或者他怎么看你,直接无视他们,去做一些你认为正确的事情。

公司文化就是推崇无视上级的意见、但开发出了关键的基础设施的人。这种事在公司被当作榜样来效仿。

8、

“无头衔”的代价是,你常常感觉公司缺乏明确的战略或方向,更像是一个培养皿,里面的聪明人各自建立小领地,然后朝着随机的方向发展。

但这也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,人们低估了 Palantir 涌现出多少新颖的概念和想法。


7 月

和一郎许久不见,他特地来和我约饭,希望帮助正在困境(裁员后对前路迷茫)中的我。

他带给我眼前一亮的思路就是:

step1: 进入像花旗这样的大公司,得到了光环

step2: 进入一家初创公司,做个多面手,什么都要会

step3: 利用 1 和 2,创业、多多赚钱

“世界很大,充满着机会。”

“不如趁此机会,给自己放个假。”

-- 2025.7.4 荣一郎


学期开始时,佛罗里达大学摄影课的教授,将学生分成两组。

一组是数量组,按照作业的数量评分;另一组是质量组,按照作业的质量评分。

数量组拍出 100 张合格照片为 A,90 张为 B,80 张为 C。

质量组只需要提交一张完美的照片,评分就基于这张照片。

如果你是摄影课的学生,你会选择哪一组?

学期结束时,教授发现,所有最佳照片都来自数量组。

数量组必须多拍,所以学生慢慢习惯了接受摄影的不完美,从一次次的实践之中,开始精通摄影,最终从许多次不完美的拍摄之中,诞生出一张完美的照片。

想想看,100 次拍摄意味着什么:100 次与光的对话、100 次构图实验、100 次的反思机会去检讨意图与结果之间的差距,然后进行调整。

相反的,质量组不得不苦苦学习理论,搞清楚如何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,先掌握理想的构图,再探索最佳的技巧。他们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摄影知识,却没有培养出那种只有反复按下快门才能获得的直觉。

这就好比,质量组是地图专家,而数量组是探险家。学期结束时,质量组可以告诉你为什么某一张照片很棒,而数量组拍出了这样的照片。

-- 数量胜于质量


6 月

我不是我,我是我的一个观察者,那么很多本不愿或抗拒去做的事情,也就可以很顺其自然地去做了,因为行动者非我。

判断要不要做一件事情,不是看这件事情难不难,也不是看想不想做,而是想清楚要达成怎样的目标。如果这件事情正在服务长期或短期的目标,那就去干,因为只有干好了,才能放大最终的价值和结果。

-- 李靖


5 月

约翰·巴洛(John Perry Barlow,1947-2018)是一个美国的著名作家。
60 岁生日的那一天,他告诉朋友,他的一生有 25 点信条,是一直遵守的。

其中有几条,表达了一个核心观念,就是时刻对自己、对他人保持怀疑,不要坚信不移。

(1)拓展你对可能性的感知。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。

(2)容忍模棱两可。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,说不清是好是坏,是对是错,要容忍这样的事情。

(3)经常自嘲。永远不要忘记,无论你多么确定,你都有可能犯错。

(4)要关心什么是对的,不要关心谁对谁错。

(5)一旦发现自己错了,不要放过,也不要不承认。

(6)懂得谦逊和原谅他人。

-- 约翰·巴洛的人生格言


4 月

我又回来了。空置了这么久,个人感情状态会影响挺多的。原本的轨迹,一点一点偏置了。不知是有意为之,还是随机扰动所导致的。

-- 我


文章作者: Citrus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Citrus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