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——初来乍到


0 - 罗列这次旅行想总结的点

  1. 香港的电梯,初速度很快,所以站立要当心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游玩。
  2. 外国人。用词:行到。山城。海景。密集。礼貌。美食。蓝天白云。宠物友好。没有烦人的安检,比如说公园门口,地铁站入站口。

1 - 旅途开始~!

和研究生同学在惠州的大亚湾玩(晒)好后,就驱车前往惠州南站,乘坐一小时的高铁去香港。

 

到达香港,过完海关之后,惊喜地发现香港九龙站距离我们住的尖沙咀是这么的近,同时,我们也被周围不太常见的建筑吸引——港式风格的招牌和街区风格。

 

 

先前往香港的落脚点——青年旅舍(80rmb/晚)放下行李后,简单地在附近吃了点东西,然后晚上 9 点左右,往星光大道前进了。

内地人去香港生活很方便,支付宝就行。店里买单支付宝、公交地铁支付宝的出行。通信的话,移动的话下载无忧行 APP,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,在境外不换卡也能自由上网,如果选择本地流量套餐的话,直接就翻墙了。

在维多利亚港散散步,吹吹海风,缓解一下一天的疲惫,顺便欣赏沿途的风景。

 

我们在尖沙咀钟楼附近,坐了下来,闻着熟悉的海腥味,听着喧闹的人群拍照打卡,城市的霓虹闪烁,仿佛它也在呼吸着……回想着前面从入关到现在,身边的外国人好多啊,东南亚的人、白人、黑人、印度人,这些都是有很明显特征的外国人。看来,香港确实是个移民城市。

回到上海后,同事和我讲

其实,香港就是以前的上海。他这一句,点拨了我。曾经我翻阅很多史料,以及听过去的人讲述以前的上海,东拼西凑还原了以前上海的模样。难怪!当我身处香港时,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感。书本上的知识,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!我开始感到无比兴奋……

2 - 暴走 2 万 8,一整天的行程

早上好!果然青年旅舍会让人早起(因为不认识的室友 or 隔壁室友会吵醒你,嘿嘿~),就和以前大学的时候住寝室一样。

对于喜欢“穷游”的人,青旅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。反正,只是拿来睡个觉而已,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面逛。像我当学生的时候,寝室也只不过是用来睡个觉的地方,不会去留恋和依赖的,其余时间我都在实验室、图书馆、办公室、游泳池,等等,有趣的地方。

青旅的一抹亮丽   楼下的九龍餐室

吃好早饭,我们去拜访了在香港读博的厦大校友,他热情地招待我们,又是带我们参观学校,又是请我们吃校园里的港式茶点,虽然前面早饭吃得很饱根本吃不下……

互送祝福后,我们道别了他,继续开拓新“疆域”,开启一路暴走模式。听说香港有个叫“兰桂坊”的地方挺有名的,是酒吧一条街。晚上去比较合适,不过我们晚上留给了山顶,想去一览众山小得看维多利亚港,所以,不妨看看白天的兰桂坊是什么样的。结果,,,嘿嘿,果然发现了一家让人坏笑的酒吧

 

你从我的猥琐表情上就可以知道了,啊哈哈哈哈哈!我们继续走走停停吃吃拍拍,看到小吃就吃点,看到美景就拍点。

 

密集度超高的高楼大厦

于是来到了旧监狱门口,坐下休息。我顺便去找不远处站着的香港警察问路。

我问香港警察如何去搭乘山顶缆车,他和我讲,就在不远处,可以打个的士,或者行到那条路去乘叮叮车。道谢后,我为有了个新发现而感到高兴!首先我可以确定,这位警察是粤语思维,把粤语翻译成普通话与我互动的。而粤语中,保留了中华传统语言中的“行”,就是走的意思。引发我深思:单一的文化(普通话思维),不利于民族的长期发展,因为在优胜劣汰中,势必会遗忘 or 主动舍弃一些当下不利,但日后利于发展的东西。我认为应该要大力地推广多元文化(保护方言),这样才能传承真正的中华文化。

所以,这也是为什么我在 HK 的商店里,当店员对我开口第一句是粤语,我开口接话就用英语的原因吧。身为 ENTJ 的我,凭着直觉操作,很简单,就是为了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传统。不想让香港成为第二个上海!Never! Ever!

曾几何时,上海的商店里,店员都是开口讲上海话的。而现在呢?对所有人讲普通话,甚至于普通老百姓之间!这让我想起一件非常不爽的事情:两个上海老阿姨在用普通话对话,我很冒犯地插入她们当中,“你们俩都是上海人(因为很明显的上普),为什么要讲普通话?”。你是哪根葱的眼神向我投来,“普通话比较时髦,上海话比较土。”

还有一件事,当时我还在长春读大学,在外地碰到和我一样的上海人会有一种亲切感。但是,“我们讲上海话吧,反正都是上海人。”没想到他竟然回答,“还是讲普通话吧,上海话用来骂人不错”我瞬间血压飙升,从此再也没和这位学长有交集。

思如泉涌:又是普通话!小孩子放学的时间点,经常能从耳边传来,“听话好不啦,我们先回家。”一个上海老爷叔帮第三代背着书包,用上海普通话“洋泾浜”地讲到。而那个调皮地小孩操着一股浓烈的北方普通话调调反驳他。估计是学习了自己爸妈 or 老师的腔调。

其他我感觉普通上海人看到这些,估计不会产生像我这么强烈的排斥情绪,不然上海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(海派文化被蚕食)。但是,也正是因为我有这么强烈的情绪,所以我才想保护好香港的这种开口是粤语的文化习惯。

 

行到那条小道,看到个正在做崇拜的天主教堂。话说,在香港,各式各样的宗教礼堂还真蛮多的。离我们住的尖沙咀不远处,靠近九龙公园就有一座清真寺。

一路上还看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,各式各样的人像度假一样在天桥 or 广场,坐硬纸板上,上面摆有野餐的食物、扑克牌、饮料等,聊天,玩耍,躺平……我和同学完全就看呆了。这场景放在公园里能理解,但是在周末的天桥 or 汇丰银行广场上,而且人数还这么多?!我还需要点时间去理解。

 

我拍摄了 2 张与之相关的照片,一张是白天,另一张是“宴席”散去后的狼藉……不知道这里的清洁工脾气好不好,又或者,这是什么样的本土文化?我很好奇,日后一定要有机会去了解了解~

坐上山顶缆车,到达了太平山顶,俯览维港。见证了傍晚过渡到夜晚的维港。本来以为太平山顶是山顶,但其实是被一层层商铺环绕的高层建筑的风景而已,不过呢,能看到这样的景色也不错。

 

我更喜欢的是,乘缆车下去的时候,面向下坡左手边的风景:车厢穿梭出绿树环荫,城市的高楼大厦瞬间出现的那种震撼感,仿佛日漫里的 EVA。下次再去的时候,我一定要找个好的座位拍个视频,把这种感觉拍出来!

 

香港也是个山城,和重庆很像。你看图中汽车的坡度,这个在上海几乎见不到。这种公路的坡度,让我联想到山城重庆,以及高原地区的云南等地的地形。

结束了一天的行程,晚上九点半左右才吃上晚饭。回各自寝室道别后,明天我就要开启一个人的旅行了~!很兴奋,搓搓手。

3 - 独自探索

今天周一,一起床就出门排队办事情去了。果然,队伍里一大批内地人,也是和我有同样的想法。

由于昨晚一整天的行程比较累,早上就没来得及吃早饭。现在看来,哈哈哈,连午饭也来不及吃了,因为排队、被拒、排队、审核、等待、审核……是个漫长的过程。只有在换乘地铁的时候,711 里买了个面包来充充饥。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争取今天之内,完成所有目标对象。

17 点一到,终于可以结束今天的任务了。顺利完成!收获还挺多的,同时沟通技巧以及那边的游戏规则也略知一二了。

我随便坐上了一辆大巴(双层巴士,HK 这边的公交车)开启了漫无目的的自由旅行。我个人还比较喜欢这样子的旅行方式,就像放风筝一样,给它足够的自由度和探索的空间,如果飘太远了就稍微拽一拽(安全感)。像现在,我成功完成任务就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度去探索新的东西。安全感来自于,现在时间还早,并且,坐上车后,我 GoogleMap 了一下这辆车的终点站,在可接受的范围内。

于是,坐在大巴二层的第一排,看着外面的风景,吃着美味的菠萝包麻薯,这样放空的状态真好。在一个没有人认识我,我也不认识任何人的陌生都市里,我既不带来、也不带走。
或多或少让我想起 2017 年 6 月第一次出国,去日本独自旅行,那一整周的感觉。

折合39人民币的拿铁   公交车终点站不远处的海滨公园

终点站附近有个 mall,我去里边点了杯星巴克。店员真可爱给我画了个笑脸,我记得以前上海的星巴克也这样弄的,但为什么现在没了?现在变成了一个机打的标签贴在纸杯上,从手写工艺变为流水线的工程了嘛……

我个人更喜欢有人情味的东西。就好比那天早上在九龍餐室吃饭,我边吃边观察着周围。有位常客进来(由于他长得比较有特色,所以我对他目不转睛),和服务员点了个头,我都没见他点单,没过多久服务员就端上了一套早餐和账单,他吃完后掏出现金,拿着账单去前台买单了。有人情味的服务对于熟客就是一个眼神的默契感。

个人与个人灵魂上的交互,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。但是,在没有足够的相互了解与磨合的作用下,通常会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,即,缺乏交流而误解对方,从而关系渐行渐远……(我称之为亲密陷阱)

喝了几口,我望向外面,正值夕阳西下。心想这个时候如果登登高,应该也能看到不同的俯览景象。这里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区,风景应该会更自然和纯粹吧?怀着这个想法,我就出发了!

   

来到小西湾海滨公园里,我先左拐去岸边听了听浪拍岸,内心会变得很平静。一个人的旅行,我最享受的过程莫过于此。旁边也有零星的几个独行侠观赏风景,搞搞自拍。于是,我启程往更深处前进。

一手拿着星巴克,一手时不时看看 Google Map,背着重重的书包,爬着坡,不知过了多久,我全身都湿透了,就像穿着日常衣服刚掉入泳池爬上岸的人一样。爬着爬着,柳暗花明又一“亭”。于是我到亭子里歇歇脚,吹吹海风,欣赏远处的风景。

 

在这里休息的时间里,我慢慢地开始喜欢上了香港。一股我想留在这里的想法涌上心头。它不像主流媒体里形容地那么纸醉金迷,那么势利眼。相反,亲身经历了之后,我觉得香港很可爱、充满活力、充满伤痕、充满未知等待我去探索。

于是我发了一条朋友圈:我爱香港!这里繁华和宁静皆有,以后会常来的~ 通常去消费旅游景点不太会使你爱上一座城,只会让人成为羊毛甚至产生反面情绪。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且最关键的一点,怀着一颗平常心,才能喜欢上一座城。

我的手机里没有小红书、微博、抖音、官媒公众号等。因为,我只相信自己亲历亲为的事情。也不想为还没接触过的人事物贴标签。这里的当地居民是很可爱的,像极了以前热情的老上海人。就比如今天我在当地人的类似“社区食堂”旁的厕所等待上厕所。那位在洗手台洗手的当地阿姨用我听不懂的本地话,似乎在和我讲,都满了。我笑着点点头。然后出乎我意料,她帮我每一间厕所门都轻轻地推了推,然后顶着花白的头发,转头微笑对我讲本地话,似乎是说,都在用呢。我这次是点头哈哈笑了笑。于是她就离开了。这种场景,在内地,几乎已经见不到了。因为,“你是你、我是我。你的事情与我何关”的思想在内地被狠狠地推广。大家都变得很自私自利。为什么呢?

为什么呢?明明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,地外生命又几乎不存在。为什么不去珍惜没有个遇到的地球人呢?地球还能存活多长时间呢?那些挑起既无意义又愚蠢的战争的人们,你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?

在那个亭子里,待到了华灯初上。于是我开始下坡了。一路上的风景,也像照片里的那样,独特。

走着走着,我发现这里原来是香港军官们的墓地,难怪啊,几乎没有游客来,都是些当地人。夜晚、山路、墓地、一个人,这些因素叠加起来,说不怕呢,是假的。于是,我加快了步伐。

终于来到了山脚下,不远处就是地铁站,我砰砰的心也渐渐平缓了一些。街道上,每隔 1 公里左右就会有狗狗粪便的收集箱,回想起白天行人牵狗,公园里遛狗,商场里遛狗的种种,专门的狗粪收集箱,这个城市对狗狗的宽容度真的很高!不像内地,公园门口、商场门口总能被保安肆意地拦下。这让我对香港的好感度又提升了不少。

 

说到狗狗,我还挺想念家里的波波的。掏出手机看了看这个小淘气,我把她作为手机待机画面,同时入镜的还有我妈的手。波波和妈妈是我最亲近的亲人,也是我最珍惜的身边人。当然,我最珍惜的人还有一两个朋友,她们是我学生阶段里最重要的人,也是能相互理解的伙伴、知己。但是我和她们不经常见面,除非约饭,不然就没有交集。我也在考虑,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维系来之不易的情谊,但是光靠我一个人努力是没有用。在没有足够的沟通情况下,很容易发生我上面提到的亲密陷阱,很有可能,走着走着就散了。

4 - 886 HK,下次再见

下次再见 HK,爱你~!


文章作者: Citrus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Citrus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