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一时兴起,乘公交 37 路换乘 842 回家。在平凉路通北路下车换乘。我是个有点恋旧的人,看到眼前的景象,还是忍不住内心喷涌出情绪来……
小时候,曾经很热闹的街道,充斥着熟悉的上海话,那时候没这么多外地人,那时候的小孩们,并不是个个只会说国语的。自从有记忆开始,我就一直在杨浦区的南边区域生活着。这里的味道曾经是多么得充满着归属感的。
但是,市政建设毁了这里的一切。我们不得不搬迁,说是得到老百姓的许可才启动动迁程序的,但是这种少数服从多数的骗局,加上所谓的“动迁奖励费”作为“诱饵”,单纯的老百姓怎么可能是这群人的对手?自然,我们就可以得到个规律:一旦地区政府打算对某个地块开刀,那就必定成功。

没过多久,一位搞金融的朋友给我留言说:“拆迁就是 QE”
我很喜欢这种评论,因为:没缺陷 不常见
一开始,我对 QE 比较陌生。于是,我习惯性地加入说话人的背景去分析话语,由于 ta 是搞金融的、年龄比我大个一圈左右吧,所以,QE 这个词应该不是和谐用语。(在此,我想顺便也吐槽一下那些喜欢用和谐语的人。你们在怕什么?又不是你打出来的词会变成**,为何要这样没有自信、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呢?唯唯诺诺地活着有什么意思呢?这样的人,我是不喜欢的、也不待见的)
于是,我去网页上搜索:“QE 金融” or “QE 经济”。又重新认识了一下什么是量化宽松,曾经,我一直以为量化宽松=降低利率,原来还有多种手段。而在中国,常用的手段,就是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去搞拆迁,政府从中拿到的钱款就会投放到银行的存款保证金里,甚至还会进一步作为信用融资的方法。银行有了更多的钱,就可以去放贷了,给企业输血,然后经济再次活起来。
而,老百姓,不过是韭菜而已。牺牲了自己原本居住的好地段的房子,搬去了偏远的地方居住,有时甚至这房子就在工厂旁边。听说,现在的拆迁,政府更辣手,直接不安排房源,塞给你钱自己去买。所以,自己要倒贴多少?这塞给你的钱有没有市场竞争力?每个人都心知肚明。
感谢这个人给我的留言!让我对社会的运行、拆迁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。就是那种听君一席书胜读十年书的畅快感!